2020年6月29日

透析斜杠青年现象:加这道斜杠,是对人生的郑重选择

作者 丁一
【聚焦·“斜杠青年”】
白天,西装革履,言谈儒雅;下班后,背心短裤,热情奔放;闲暇时,化身写手,在自己的专栏更新文字。这是公司职员/健身教练/自由撰稿人成宇的日常。眼下,成宇这样的年轻人有一个很“潮”的标签——“斜杠青年”。
“斜杠”(“/”),是最早由美国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在《一个人/多重职业》一书中提出的概念,用以指代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人。“斜杠”概念进入中国便与青年文化一拍即合,成为年轻群体的一种流行风尚与生活态度,风靡社交网络。
“斜杠青年”,看上去似乎只是一个人身份的叠加,实则是经济社会变革和个体观念转变等多种因素产生的化学作用。这是一道摆在当代青年人面前的不定项选择题,大多数职场人都得填写答案。
大环境赋予的多元选择
身兼数职,在十年前或许为凤毛麟角的能者所专有,而现在的年轻人对此已司空见惯。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1988名18~35岁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2.3%的受访青年确认身边有“斜杠青年”。清研智库等机构发布的《2019年两栖青年金融需求调查研究》中显示,全国年轻群体中有主业的兼职者、创业者这类“两栖”“斜杠”青年已超8000万人,以80后至95前人群为主,高学历人群占据“两栖”青年的主流。
“斜杠青年”怎么一下子多了起来?
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斜杠青年’是社会开放、进步、变革的必然产物。现在我们良好的、开放的社会环境,使得青年人思想越来越开放,兴趣越来越广泛,选择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一种说法是,“斜杠青年”是新兴业态急速发展的产物。随着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美妆达人、付费咨询师、数字化管理师等新兴职业强势崛起,为多重职业者提供了更多可能。同时,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运用,大大改变了生产组织形态,也解放了对工作场景的束缚。当一个人就能成为一个独立的服务提供商时,“斜杠青年”便有了“生长的土壤”。
西安小伙儿车虎是一名自由摄影师,他每个月有一半时间在拍摄,每个月平均下来能有2万元左右的收入。疫情期间,车虎的摄影订单受到影响,他选择加入斜杠一族,注册成为外卖骑手增加自己的收入。
《2020饿了么蓝骑士调研报告》显示,超过一半的骑手拥有“多重身份”:26%的骑手同时是小微创业者,4%为兼职自媒体博主,骑手们还有可能是司机、白领等。
当前,移动互联网平台的高速发展显著提高了临时性工作的分配效率,扩大了“打零工”的受众和规模,形成零工经济。从兼职送餐送货,到兼职做设计、写作、翻译、分享知识技能,众多像车虎一样的“斜杠青年”都在零工经济涌现。
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表示,现在新业态蓬勃发展,大概有1亿人就业。我们的零工经济也有2亿人就业。
“斜杠青年”,是经济社会发展赋予的多元选择,同时反哺经济社会发展,为大环境注入年轻人的活力与气质。
年青一代的自我实现
“斜杠”,是大环境的映射,也是个体的选择。来自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还表明,一半以上的青年想成为“斜杠青年”,并认为这样可以高效利用时间,充实生活。可以说,“斜杠”是当代青年中的一种群体价值取向。
小伍是一位具有十余年工作经验的地方电台主播,收入稳定,但现实的工作状况传递给他一个令自己很无奈的信息——自己上升空间有限。面对不明朗的职业前景,他不愿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于是他整合电台工作经验,发展了播音主持艺考教师一职。他说:“在台里的工作难有突破,得给自己多找路子。艺考老师,是把专业和事业融合的最好应对方式,缓解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压力。”
常徕是湖南农业大学的一名青年辅导员,主抓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他也是一名戏剧导演、编剧。他在湖南农业大学发起成立了虹剧社,2011年曾带着学生参加在摩洛哥举行的丹吉尔国际大学生戏剧节,斩获三项大奖。常徕还自学了吉他,在音乐平台注册成为一名独家签约音乐人。
“诗和远方可以与眼前的生活并存。”常徕认为多重职业的生活不是出于对自己本职工作的逃避,而是做加法,甚至做乘法。
“斜杠青年”中有很多人的态度与小伍和常徕一样。来自“时代数据”的调查显示,渴望成为“斜杠青年”的三大原因是寻求额外收入、出于兴趣、自我投资与提升。可见,“斜杠”是年轻人关于自我发展的价值取向,它强调的是多元化的平衡,以及个性和潜能的探索,并鼓励将工作、生活和爱好进行更好地融合。
《中国青年研究》杂志发表的一篇关于“斜杠青年”的研究分析了这一价值取向产生的背景:随着现代社会一部分结构化组织和稳定性规范被打破,灵活的劳动力市场和结构性失业出现,消解了青年就业人群的工作安全感。青年人也面临自我实现的困境,包括职业中产生的无力感、迷失的价值感和缺失的自我认同,这迫使他们重新寻找工作的意义。
“斜杠”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年轻人所追求的自我实现。研究指出,斜杠青年通过嵌入、表达、认同三种途径完成了自我实现:嵌入新的工作情境,从而消解风险社会和主职带来的无力感,获取正向能量;将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相融合,从而获得真实的自我价值表达;在斜杠工作中获得成就感,重新寻找到对自我和社会的意义,从而获得自我认同。
“斜杠”是一种价值观,而非成功的方法论
“斜杠”人生,看起来是鱼与熊掌可兼得,但不断有不一样的声音出现,给年轻人敲警钟。“很多自称为‘斜杠青年’的人,这个学一下,那个看一下,表面上是在追求多元化的生活,其实是在盲目肤浅地通过急速变现获得成功。”女性撰稿人庞金玲在知乎专栏中写道。
庞金玲认为,很多人只是看到了“斜杠青年”身上令人羡慕的控制感和成就感,却忽视了他们背后在个人品牌和技能上的钻研。有的人“斜杠”,是在了解自我之后,多维度精进成长的结果,而有的人的“斜杠”,是顾不好本职工作之外的身兼数职。
不少人持相似的观点,认为“斜杠青年”容易沦为“兼职接活儿”,分散本该专注精进本职的时间,在工作8小时外也忙得半死、却事倍功半。
争议的焦点主要在于“斜杠青年”和“兼职青年”的边界问题。事实上,“斜杠”作为对多重身份和职业者的代称,其本义是中性的。零工、兼职,都是“斜杠”的不同表现形式。“斜杠”与兼职无区别,而专注与兼顾有矛盾。
社交媒体上的“斜杠”潮流,常常呈现为自由充实的多面手、追求理想的先行者,于是“斜杠青年”往往被赋予精英化、理想化的形象。但不该忽略的是,人的时间是有限的,选择经营多元身份,注定承担多种压力,并伴随“样样都会、样样不精”的风险。
“斜杠”是一类青年的价值观,但不是青年成功、成才的方法论。“‘斜杠青年’的内核是积极探索多元的人生,让人生有更多选择。不论是不是‘斜杠’,都要慎重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居安思危,这是不冲突的。”成宇说。
“事实上,不论你想成为一名‘斜杠青年’,还是一名超级专业人士,你都应该首先成为一名‘内核青年’——以内在驱动、自我比较以及内在评价为核心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做出忠于内心的抉择,过上更加富足与幸福的人生。”媒体人艾菲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