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9日

格兰仕要约收购惠而浦,绝不是家电产业“中进西退”那么简单!

作者 立言

这一次,格兰仕发起对惠而浦(中国)公司的要约收购,看似突然和意外,实则是必然和情投意合。家电圈获悉,近年来在资本市场上,不只是惠而浦(中国)业务一直面临着被出售的计划,就连美国惠而浦大股东也在寻找合适的买家接手。这一动作背后暴露出来的问题,正是美国惠而浦大股东对于企业在家电产业未来经营和竞争的不看好。

 

不管是白电企业还是黑电企业,中国家电企业似乎钟爱收购外资产品牌。海尔收购斐雪派克、GE家电业务、三洋相关白电业务、意大利Candy电器;海信收购东芝电视;美的收购东芝白电;富士康收购夏普等。近日,“微波炉大王”格兰仕24.45亿要约收购惠而浦一事,更是冲上行业热搜,引发多方猜测。

一方面是格兰仕“胃口”很大,瞄准的是惠而浦中国的绝对控股权。最新披露的要约收购报告书显示,格兰仕拟通过要约收购的方式获取惠而浦61%股权。而且特别提及,若预受要约股份的数量少于惠而浦股份总数的51%,本次要约收购自始不生效。表明格兰仕对于拿下惠而浦中国话语权的决心和态度。

另一方面,是格兰仕开出的要约收购价格(5.23元/股),与惠而浦停牌前最新股价7.66元/股相比,并不太具备吸引力。但这其中也是暗藏“玄机”:从惠而浦当前股权结构看,公司控股股东惠而浦中国投资公司的持股比例高达51%,只要这一绝对控股股东全部接受要约,收购标准就能生效。因此,此次收购虽存在不确定性,但已是八九不离十。显然是格兰仕想要买、惠而浦想要出手。

在中国白色家电产业稳固的品牌格局之下,海尔系、美的系霸占主位之际,格兰仕此举又意味着什么?惠而浦(中国)公司在“新操盘”手下,会在中国市场杀出一条新道路吗?这“一进一退”间,是不是外资家电在中国市场衰退的缩影?卖身中国企业,是否会成为未来外资家电企业退出的标准动作?

格兰仕惠而浦,各自打的什么算盘?

作为曾经的全球家电第一品牌,惠而浦进入中国市场26年,却频频遭遇业绩的“滑铁卢”。自2016年起,营业总收入逐年下滑,净利润表现不稳定,2017年还出现大幅亏损。今年上半年,惠而浦中国营收21.56亿元,同比下滑19.9%,净利润更是大幅下滑93.35%至-1.16亿元。除了经营问题,惠而浦中国还曾被曝光业绩造假,以及产品质量问题,还有品牌对外授权引发的经营乱象等问题。

从多次公开场合透露的信息看,惠而浦似乎并不打算退出中国市场,相反仍然希望抢到一些“蛋糕”。但从目前来看,其要想在中国市场立足,仅靠自身硬闯希望不大。如果此次要约收购一旦完成,惠而浦不但轻松实现在中国市场上“所有权、经营权和品牌权”分享;而且其冰洗厨和出口等业务也将被格兰仕团队全面承接后,在中国有利于未来构建“市场海内外两驾马车,业务冰洗厨三轮驱动”的新局面。

而对于格兰仕来说,近年来转型升级的步子跨的很大。从传统微波炉到智慧厨房解决方案、智能家居、甚至开始进军上游芯片、边缘计算和无线电力领域等领域,目标是成为1000亿元的年营收规模、世界500强企业。但其白电业务,在三巨头的品牌竞争格局下,缺乏一个规模和竞争的突破口。

这或许解释了与以往中国家电企业收购多面向国际市场,而格兰仕则聚焦在中国市场的原因。而且在格兰仕相对完善成熟的小家电产业链基础上,虽然也早在多年前布局白电产业但发展规模受限。而收购惠而浦(中国)公司后,可以实现核心产业资源互补,放大产业链优势,并且打造智能制造协同效应。可以说,此举既是格兰仕梁昭贤白电梦想的开端,更是其从小家电迈入大家电的关键一步。

说到底,这一次格兰仕突然发起对惠而浦(中国)公司的要约收购,本质上就是,作为一家美国老牌家电企业,惠而浦在进入中国市场20多年以来,都没有找到一条“自主发展、自我造血、发展壮大”的道路,单独靠自己的力量已经走不下去了。由此,作为惠而浦(中国)的大股东,美国惠而浦方面必须要为其寻找到一条更好的发展出路。

选择由中国本土企业家电企业格兰仕接手,在家电圈看来,可以说是当下最好的成果:一是,格兰仕拥有在中国市场40多年的经营历程和能力,特别是白电、厨小电等领域涉足布局多年,拥有丰富的营销网络和团队,与惠而浦(中国)公司现有的业务布局,以及产品技术优势可以形成协同;二是,目前在中国白电以及厨小电市场上,早已形成了寡头化的竞争格局,海尔、美的,甚至是海信、格力、长虹、TCL等千亿巨头们,均无法与惠而浦(中国)公司形成协同能力,而创维、奥克斯、康佳等超百亿级企业也缺乏最佳整合协同的需求,一直立足全产业链发展的格兰仕,显然是最合适的对象。

显然,不管是对惠而浦还是格兰仕,此次收购都是走起来够稳、又能一举多得的“破局之策”。1+1>2的化学反应,很可能成为家电市场新竞争力量,影响全品类家电产业格局的变化。

家电“西退中进”背后,是全球产业势力重构

这些年来,在全球家电产业的一线市场竞争中,形成了欧美系、日系、韩系、中系四股力量的竞争对垒格局。其中,欧美系整体已经处在退出家电业务竞争的尾声,而日系目前也只有松下、索尼、大金等少数品牌还在参与家电业务的自主经营,韩系的三星与LG虽然凭借全产业链竞争在全球快速崛起,但是与海尔、美的、海信、TCL等中系企业相比,却面临着后劲不足、重心转移的漂移。

对比此前中国家电企业的全球化收购,此次惠而浦(中国)公司被格兰仕要约收购,更多透着一种外资家电“骑虎难下”的残酷性:在中国市场经营多年,却始终无法克服品牌的水土不服局面。这也是当前诸如LG、松下、伊莱克斯、三星等外资品牌们,在中国市场共同的商业窘境。不是想退出中国市场,而是在中国市场缺乏竞争力,赚不到钱,不得不选择退出。

表面上看,这是外资品牌原有技术和产品优势如今不再明显,中国企业从最初的跟随实现了全面的超越。而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落差,更本质的是竞争环境的完全市场化,以及市场持续多变下的不适应性所致。由此,不管是外资品牌还是中国品牌,靠的早已不是头顶“洋品牌”的光环,而是产品如何扎实地服务用户,品牌是否捕获消费者的芳心。

家电业作为中国第一个最早全面市场化开放竞争的领域。中国现有的家电巨头们,都是在市场化竞争中洗礼成长起来的,在经营理念以及市场动作方面,中国企业比国外企业更能洞察市场先机,以产品、技术、营销、渠道、服务等一系列自主创新,不断实现突破,对外资品牌形成冲击,也让其地位愈发尴尬。

随着中国家电产业实力的与日俱增,企业收购早就过了看中外资品牌的技术积淀、口碑积累的时候。正如格兰仕在要约并购公告中所表示“未来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和业务经验,帮助上市公司提升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增强上市公司持续盈利能力”。

可以说,如果格兰仕此次要约收购成功,很可能会成为中国企业的用本土化运营盘活落幕外资品牌的新案例。也不排除有其它外资品牌步惠而浦后尘,寻找中国企业为其“赋能”。